一、舆情概述
2015年1月26日,媒体报道重庆张净夫妇十余年前在农行存款4笔,共120余万元,然而钱却“失踪”了。2006年,他们状告农行反被刑事立案,丈夫以诈骗罪获刑4年。最高法和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关注到这一离奇案件,储户出狱4年后终获无罪判决,目前正与农行协商赔偿。
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网民关注,截止到1月26日下午5点,仅腾讯网友的评论量已达52498条。舆情热度短时间内持续升温。
二、舆情传播
1.各传播渠道的分布分析
(图:及时渔舆情监测系统各传播渠道的文章总数分布)
上图中的舆情传播情况显示,新闻渠道的发布数量最多,占全部发布渠道总量的41.1%;
其次是微博平台,发布文章数量占23.7%;
论坛和搜索引擎平台的发布比例相对较少,所占比例分别为16.2%、12.8%;
其他渠道如微信、博客、视频等文章的传播数量所占比例则较小,其中,平媒的比例还不足1%。
2.舆情正负面分布分析
(图:及时渔舆情监测系统舆情正负面比例分布)
以上的舆情正负面分布展示可以清晰的看出,本舆情事件中,当前负面舆情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占总量的70.1%;
其次是中性舆情,所占比例为29.6%;
结合事件的性质及对当前舆情爆发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本舆情的正面信息量必然所占比例最少,监测统计为0.3%。
(图:及时渔舆情监测系统舆情渠道分布及正负面比例)
该图将舆情的各传播渠道和正负面比例结合,分别展示出当前每一种传播渠道的正负面所占比例的情况。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传播渠道中,负面信息量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其次为中性舆情,最后为正面舆情信息比重。由此可以看出,本舆情信息在网络中传播的负面影响较大。
三、网民观点
网友“绿色雨丝”:太恐怖了! 储户钱存在银行,银行给弄丢了,储户还获冤狱。
网友“李先明”:现在银行真奇葩,前几天农行我卡的钱就奇怪被银行转移,信好我发现早后来又追回来了!现在银行也不可信了。
网友“独孤忆水”:真相,真相,我们期待真相!
网友“我是红领巾”:存在支付宝,出问题了,打官司搞不好还能打的赢。存在银行出问题了,就别指望了。
网友“逝世的青春”:被判了冤案就应该赔偿
网友“宁静致远”:应该给予张净家人最高额的赔偿,应该给予银行最大限度的处罚,应该给予当初执法人员最严厉的惩处,一个都不要放过
网友“樊建平”:这是体制问题......
通过对网民的观点进行归纳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部分网民都对银行持谴责态度,同时表示对银行的信任度正在逐渐降低,建议对银行进行责任到人的严厉处罚。有部分网友表示期待真相公布,也有一些人从深层次探讨认为该现象的产生是体制问题导致的。网民坚持认为法院的不公审判也是帮凶,需追责相关责任人也正说明公众对司法对公平公正的期待。
四、舆情分析
银行作为一个具有公信力的金融机构,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金融掌柜,对于富余钱财的处置方式,存银行当然是首选。纵然当前的金融环境在不断变化,但人们对银行的依赖度仍旧占主流。然而,近期接连曝光的银行存款失踪案,正在挑战人们最基本的“安全神经”,使得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产生动摇。
这种对个案的判定和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左右着当前舆论的的风向,而官方的回应和处理就更显得尤其重要。银行作为金融行业,掌管着社会金融的主动脉,出现这样的案件,说明其内部监管系统和机制漏洞已经发展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作为当事方之一,首先应当出面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回应。
而本事件中,农行的内部员工私自挪用储户资金,且擅自刻假章代表银行行骗,银行本身就肩负着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却说员工所谓自己不知情,所涉员工的相关情况还以不方面透露为由拒绝回答。储户相对于银行属于较为弱势的一方,在司法审判中本身处于较不利的地位。而案件中,两审法院均以储户有罪的判决对受害的储户判刑处罚。不得不说,司法机关对本案的审理也是较为草率的态度。
人们关注事件本身也并非仅仅是对个案的声讨,背后其实折射了公众内心对当前金融环境变化的不安、人们寄期望于国家对金融体系严加监管和对当前司法公平正义的追求意愿越加强烈。在当前环境下,唯有多部门全方位地修补漏洞,加强金融体系监管和规范司法体系的纠偏机制,使得该类案件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直至消失。
希望该舆情的爆发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相关责任人和机构除了严查严办之外,反思并吸取教训,真正做到健全体制、加强管理、严格司法,防患于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公众在社会生活的安全感和信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