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汇联中科汇联

【汇联分享】柴静的雾霾调查引发的大数据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

  2015年2月28日,沉寂一年后的柴静通过网络推出了一份有关雾霾调查的作品《穹顶之下》。该演讲视频自发布时刻起便成功聚焦了公众的视线,成为2015年度首个传播范围最广,短时间传播而影响力最大的视频。

  截至3月2日16时,这一长达103分钟56秒的调查记录片在网络视频中的点击播放量迅速突破1.2亿,引发了网络的全民热评,掀起了一场自媒体传播的高潮。

  本事件由腾讯视频首发并凭借其平台优势立体化传播,从而引发其他诸如乐视、优酷、爱奇艺、土豆、凤凰、新浪等视频网站的联动传播。该调查视频使得雾霾的话题性讨论在2月最后一天被网民集体掀起,并达到传播高潮。

  传播端的分布

  

  如上图,及时渔舆情监测系统对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端进行统计可以得出,网民对移动端的传播所占比例86.7%远远超过PC端13.3%的传播数量。

  同时,该视频在网络热传的现状下,中科汇联及时渔舆情监测系统对800多家平面媒体进行监测发现,并无一家官方平媒对本事件进行头版头条的报道。

  传播平台的播放次数

  

  上图是及时渔舆情监测系统抓取的数据,体现各个视频平台的传播次数对比情况。可以看出,柴静《穹顶之下》视频上线后,腾讯网第一时间在首页首屏推出了新闻和视频链接,并开设了相关专题进行进一步深度报道,同样腾讯新闻客户端也在重要入口进行了推荐,并通过专题的形式对新闻要点进行了差异化分解,方便用户快速全面地观看。

  而在视频移动端上,腾讯视频不仅在首页首屏设置了观看入口,而且为了方便视频用户的浏览体验,对视频标题进行了解读,即分节分标题环环相扣进行播放,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点播观看的动机。

  网民观点

  视频传播两日来,网民互动频繁,热议不断。对当前雾霾天气的吐槽及治理的深度思考都较之前更为强烈。

  网友“作业本”:不用管柴静国籍在哪,她懂不懂雾霾,也别在乎专业性技术性高低,也不用管她提没提出解决办法,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触发全网关注,造成全民讨论,引来全国注视,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完成了使命。我们有像今天这样严肃认真的重视过雾霾吗?从来没有。

  企业家杜子健:【柴静效应】新年之后两会之前,《穹顶之下》另辟蹊径,不再借央视的传播优势,而是选择网络和自媒体模式来“宣泄”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并在一夜之间刮起“柴旋风”。这个旋风的余威将会出现:1,柴静概念股;2,柴静反腐圈;3,挺柴派;4,反柴派;5,柴静环保圈;6,柴静修正案;7,柴基金。

  影评人“猫叔Mack”:柴静的《穹顶之下》目前看到的不论墙内外都是阉割版,据某网站视频编辑透露大概删减了20分钟。也就是说,如果不删减这片根本不让播。但就已看到的版本来看,已经反映了足够多的问题,尤其是官员学者的访谈录。可惜的是,目前没有任何渠道获得完整版的机会,或许我们永远看不到了吧。各位早!

  新闻评论员“传媒老王”:一早读报,几十家报纸头版,昨天在微博、微信上被刷屏的柴静,竟无一家提及。还不如明星劈个大腿、离个婚、吸毒什么滴都能上个头版。

  网络名人“五岳散人”:柴静这个片子让我深为感慨的有两点:1、一个人投资百万能把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说清楚了,反观有些政府机构,并非不知道,揣着明白装糊涂,死活做不出这样的东西;2、自媒体将来真的会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一部没有央视播出平台的片子取得的收看率如此高,这是会写在历史中的。自媒体的时代真开始了。

  媒体评论

  环球时报:小编刚刚头到尾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很受触动,很受感动,很受启发。但当小编在微博里,看到一些平时嘴上总挂着“爱国”的人,却在骂她“公知”,拿她在美国生孩子挖苦她,认为她在“黑国企”时,我突然有一种被深深恶心到的感觉。柴静说,保护落后产业不是创新。小编觉得,护短和偏执更不是爱国。

  大智慧通讯社:干货!柴静概念股一览!小伙伴们速度收藏! 1.新能源:生物质(迪森股份),天然气(金鸿能源);2.清洁煤(亿利能源,天地科技)3.柴油车淘汰,拆解(格林美,天奇股份);4.循环经济(格林美,秦岭水泥);5.信息公开,智慧环保+污染地图APP(阿里云)+在线检测行业(聚光科技,雪迪龙)

  舆论影响

  在两会之前的2月28日,柴静对雾霾的调查视频《穹顶之下》免费上线,及腾讯网的首推、跟进深度报道,使得该视频的传播以秒级的传播速度进行扩散传播。为两会的相关问题关注提前做好铺垫,有关环保及配套方案的提议等网民关注度也会提前升温。

  该事件所带来的舆论影响,首先表现在股价的变化上:

  环保概念股大涨

  

  中石油、中石化股票下跌

  

  其次,反应在视频传播的功能视野拓展上。在传统视野里,视频网站大部分是电视剧、电影、综艺等娱乐类内容,娱乐化似乎就是视频网站的唯一目标。然而腾讯视频运营的这次柴静纪录片传播事件,没有把它做成一个娱乐事件去迎合大众,而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去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再次,视频的制作团队本身的影响力在客观上助推了舆论的热潮。从视频的片尾可以看出整个视频的制作团队及文案团队等都是较有影响力的,可以说《穹顶之下》的创作团队汇集了各个领域团队的精华,在舆论中所带来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如此之大也是预料之中的。各个团队本身累积的忠实粉丝及因本视频在网络中热播而衍生出的新粉丝群体等都一定程度推动了事件在舆论中的反响,从而形成话题聚焦。

  由此可以预测,视频的专业化及切入点的变化将会推动自媒体的深入传播,并且会进一步推动公众对社会民生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最后,本事件带来的全民对环保及相关产业的关注和思考则是舆情传播的最大价值。两天内超亿次的传播量说明公众对雾霾的关注像一个着燃点,点燃了社会大众对环保的标准制定及能源类国企的改革迫在眉睫的体系化认识和深度思考,这种舆论效果跟当前的改革浪潮是齐头并进,而毫无违和感的。

  可以说柴静的雾霾调查报告所引发的全民思考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改善较多的是积极的助推作用。无论是在即将召开的两会关注中,还是政府高层对本事件的舆论效果评价中都可以肯定的是,诸多献策献言及舆论辩言表明,抵制雾霾,公众已经逐渐走在从零散关注到集体发声、从喊喊口号到切实行动的路上。

Copyright © 2022 HuiL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免责声明隐私政策京ICP备05046823